圖像采集:首先,使用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對病理組織切片進行成像,生成高分辨率的數字圖像。這些圖像通常包含大量的細胞、組織結構和病理特征。圖像預處理:對采集的圖像進行預處理,以提高圖像質量。這包括去噪、對比度增強、直方圖均衡化等步驟,使圖像中的細節更清晰,便于后續的分析。圖像分割:使用計算機視覺技術,如閾值分割、區域生長、邊緣檢測或深度學習方法(如U-Net或Mask R-CNN),將圖像分割成不同的組織區域,如細胞、血管、腫瘤等。特征提取:從分割后的圖像中提取特征,這些特征可能包括形狀、大小、紋理、顏色、密度等。這些特征可以是手動設計的,也可以是通過深度學習自動學習的。特征分析:對提取的特征進行統計分析或機器學習處理,以識別和區分不同的病理特征。這可能涉及到監督學習(如支持向量機、隨機森林或深度神經網絡)或無監督學習(如聚類分析)。模型訓練與診斷:如果系統是基于機器學習的,需要使用已標記的病理圖像數據集進行模型訓練,以便模型能夠學習和識別不同病理狀態的特征。訓練好的模型可以用于對新的病理圖像進行自動診斷或分類。結果評估與反饋:系統會輸出診斷結果,并通過比較與病理學家的診斷,評估其準確性和可靠性。如果有必要,模型會根據反饋進行持續的優化和更新。報告生成:最后,系統會生成詳細的病理報告,包括圖像、分析結果和可能的診斷建議,供醫生參考和決策。
(文章來源于東方醫療器械網)